
当暑期的热浪席卷三晋大地,一场跨越校园与乡村的实践行动正热烈上演。今年夏天,长治学院整合15个院系力量,组建118支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团队,1300余名师生怀揣专业本领与滚烫热忱,深入山西长治、运城、大同、吕梁等11个地市的50余个县区,以教育、专业、红色、关怀四大服务为抓手,将青春活力注入乡村振兴的脉络,用脚步丈量乡土,用实干诠释担当,在双向奔赴中书写了一份厚重的青春答卷。
支教赋能:多元课程补齐乡村教育短板
依托师范教育底蕴,长治学院联合共青团长治市委精准对接乡村教育需求,选派12支专业支教队进驻长治12个区县的乡村学校,每支队伍配备音乐、体育、美术专业学生各1名,将“五育并举”融入教学,为乡村孩子带来多元课程。
在壶关县乡村小学,支教团队指导学生编排“红色情景剧”,让红色故事在演绎中扎根孩子心中;平顺县支教点里,体育专业学生设计趣味体育活动,让操场充满欢笑声;武乡县的课堂上,师生共同创作“乡土主题绘画”,把田野风光、家乡故事搬进画纸。“我们带来的不只是课本知识,更是‘服务家乡、建设桑梓’的信念火种。”壶关县支教驻地指导教师赵韶雅的话,点明了支教的深层意义。此次支教不仅补充了乡村教育资源,更让青年学子在亲近乡土中读懂长治、爱上长治,埋下扎根家乡的种子。

专业破题:用“绝活”解决基层实际需求
走出支教课堂,师生们发挥专业优势,为乡村实际难题提供解决方案。美术系师生前往武乡县、长子县,以地域文化为灵感开展墙绘创作,20余面主题墙绘、超400平方米的色彩作品,让朴素墙面变身“看得见、读得懂的文化风景”,既美化村容,又唤醒文化自信。
化学系“太行青耘队”针对村民厨房油污清理难题,调配环保清洁剂并现场演示使用方法;计算机系“萤火探兴实践团”开设“银发智能课”,手把手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,还在希望学校开设“AI +职业规划”课,带乡村孩子“云游”科技世界;法律系通过漫画、情景剧形式开展“普法小课堂”,让未成年人保护法通俗易懂,同时在社区设“法律咨询点”,解答邻里纠纷、反诈防骗等疑问;体育系将跳远训练设计成趣味游戏,让孩子在运动中增强体质、收获快乐。

红色铸魂:让太行精神焕发时代活力
立足长治红色沃土,各实践团队用多种形式传承太行精神。马克思主义学院“烽火太行”团队在黎城县黄崖洞兵工厂旧址开展主题宣讲,结合“百团大战武器修复”等史实,解读太行精神的时代内涵;历史与旅游管理系“蓝精灵”实践队走访武乡县40个抗战村落,专访92岁老兵武承周,记录枣烟村抗战故事,还调研砖壁村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,整理形成《武乡县抗战口述史资料集》,为红色文化留存珍贵史料。
音乐舞蹈系在神泉村策划“颂党恩·传薪火·庆七一”主题活动,演唱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《歌唱祖国》等红歌、表演民族舞蹈,还邀请老党员讲述奋斗历程,将红色文化与民族艺术融合,引发村民情感共鸣。
精准服务:把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
师生们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提供精准服务。中文系“青耕上党”团队开设直播,帮助武乡县红色文创产品拓宽销售渠道,触达更多消费者;教育系聚焦社区青少年暑期需求,开设“暑期课堂”,开设汉字启蒙、趣味数学、基础外语、音乐赏析等课程,丰富孩子假期生活;外语系“风华支教队”根据乡村学生英语水平分层教学,确保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”。
对老年群体与特殊群体,关怀同样细致。数学系“追光者实践团”带着米面粮油走进潞城区社区活动中心,慰问退伍军人并倾听军旅故事;物理系“窗帘行动”志愿者与独居老人结对,通过观察窗帘开合了解老人安全状况;体育系师生前往长治市养老院,帮老人打扫卫生、唠家常,用陪伴驱散孤独。

长效赋能:推动“三下乡”从短期服务到持续助力
作为长治学院“实践育人”的重要载体,“三下乡”活动不仅是短期服务,更是校地合作、成果转化的探索。化学系在漳沂村试点“专业知识+普通话推广”帮扶模式,在提供环保服务的同时,帮助村民提升普通话水平,该模式获当地认可并计划长期合作;经济与管理系撰写《桃园小吃街市场化升级建议书》,提出“线上外卖平台入驻”“特色小吃品牌包装”等建议,被当地采纳实施后,20余家商户入驻外卖平台。
参与实践的学生们也在此次活动中收获颇丰。“以前觉得专业知识离实际生活很远,这次在村里帮村民解决了厨房油污问题,才真正感受到了化学的价值。”化学系一位学生说。许多学生表示,通过深入基层,不仅提升了沟通协调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更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,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。
未来,长治学院将继续整合院系专业优势,深化与地方政府、社区、企业的合作,打造更多“校地共建”的特色实践项目,建立“实践需求对接——专业服务供给——成果转化应用——长效跟踪帮扶”的完整链条,让“三下乡”活动成为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“固定窗口”,为基层输送更精准、更持续的青年力量,同时也让更多学生在扎根乡土的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、增长智慧才干,真正实现“以实践育人,以实干兴邦”。